方舟驯服副栉龙有以下方法:
1、玩家可以用围墙围堵,然后用木棒或者弹弓把恐龙打晕,打晕后就可以进行驯服。
2、副栉龙是食草性恐龙,所以要喂它各种果实,保持喂黑色果实让他眩晕,完成驯服即可。
3、在副栉龙的包里放入浆果,此次要放入紫色浆果,等副栉龙的饥饿度下降,然后吃我们放的浆果长驯服度了。
副栉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鸭嘴龙科恐龙,诞生于7600万年前-7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鸭嘴龙科中的大型恐龙,体长可达9.5米,最有特点的就是头冠呈现向后延伸的棒状,比其他的有冠鸭嘴龙颗恐龙都要修长很多,化石基本上都是发现于美国和加拿大境内。
副栉龙的体型
副栉龙不仅是鸭嘴龙科恐龙中最大的恐龙之一,而且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也能排到185位,大小几乎比现代的一只亚洲象还要更长,与三角区龙、暹罗龙以及歇猎龙等非常类似。副栉龙不仅体型庞大,而且它的头冠也是鸭嘴龙科中最长的,全长可达1.6米,几乎是整个颅骨的两倍长。
副栉龙的外形特征
副栉龙名字的含义就是“有冠饰的蜥蜴”,所以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头冠非常修长,从鼻部延伸到颅后,主要是由上腭骨和鼻骨组成后延伸出的骨质突起,整体形状就像我国古时候官员的帽子一样,向后延伸。副栉龙属于鸭嘴龙科,所以它的前肢一共有四根指爪,其中拇指非常的尖锐,平时也是使用;两足和四足进行行走。
副栉龙的生活习性
副栉龙和禽龙类恐龙一样,都是使用四足进行慢速的行走,后两足非常有力,所以在奔跑的时候都会抬起前肢,直接使用后肢。副栉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叫声最响亮的恐龙,这主要是得益于它修长中空的硕大头冠,因为其中包含了一根管能够延伸到颅内,就像我们使用的小号一样,能够发出非常大的声响,主要是为了求偶或者呼叫同伴。
副栉龙的化石发现
副栉龙的种属中包含了三大恐龙,基本上都是在北美洲发现的,比如小号手副栉龙的化石就是发现于新墨西哥州,它的冠饰是三种副栉龙科中最大的,但是形状不同,其次就是沃克氏副栉龙,它的化石出土于加拿大的亚伯达省,和小号手副栉龙的唯一差别就是冠饰内的管结构不同,最后就是短冠副栉龙的化石出土于美国的犹他州,它的冠饰和体型都比较小。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又名副龙栉龙,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副栉龙最先被认为与栉龙(有冠饰的蜥蜴)是近亲。目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小号手副栉龙(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短冠副栉龙(P. cyrtocristatus)。
副栉龙的首次叙述是在1922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藉由在埃布尔达省发现的一个头颅骨与部分骨骸叙述。副栉龙为罕见的鸭嘴龙类,目前已知少数良好标本,化石发现于加拿大埃布尔达省、美国的新墨西哥州与犹他州。副栉龙因它们的头盖骨上大型、修长的冠饰著名,冠饰往头后方弯曲。副栉龙的最亲近物种应是最近在中国新发现的卡戎龙,两者的颅骨类似,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饰。这种结构引起许多科学文献的讨论;现在对于该冠饰主要功能的意见包括:辨别性别与物种、共鸣器、以及调节体温
副栉龙读音:fù zhì lóng。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龙栉龙、似栉龙、拟栉龙、似棘龙、拟棘龙,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
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P. cyrtocristatus。副栉龙的化石发现于亚伯达省、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副栉龙是一种鸟脚类恐龙。它们生活在白垩纪的晚期,是鸭嘴龙类恐龙的典型代表。副栉龙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头上延伸出来的头冠,这个头冠呈棒状,比其他有头冠的恐龙的要长。
对于副栉龙头冠的作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头冠应该是它的发声器,可以用来报警或求救。不过这个发声器会因为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副栉龙的前肢十分健壮,既可以在行走的时候用来支撑身体,又可以用来游泳和涉水。它们以植物为食,在进食的过程中,副栉龙会利用非常敏锐的感觉保持的警惕性,一旦发现敌害靠近,它们就会迅速地逃离。副栉龙灰暗的皮肤也是躲避肉食性恐龙袭击的有效工具。
当它们置身于暗夜或丛林中,就像变色龙一样,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很难被掠食者发现。
泰克副栉龙虽然看似机器,但是还是主要以果子为食。
电脑:华为MateBook
系统:Windows10
软件:方舟:生存进行1.0
1、泰克副栉龙银色身躯,四肢浅蓝色,所以捕抓它的最好时机是晚上。
2、首先要用流星锤讲它控制住。
3、控制它之后,使用木棒让它进入眩晕状态。
4、泰克副栉龙进入眩晕状态后,打开它的背包,放入黄果子,浆果,白果之类的食物。
5、给它食物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它被顺服的过程了。顺服过程中留意它的眩晕度,不要让它自己醒来。
6、等顺服进度条满后就算成功地捕获了泰克副栉龙。
一、分布区域不同
1、鸭嘴龙:分布于北美、北极、中国。
2、副栉龙:分布于副栉龙的化石发现于亚伯达省、新墨西哥州、犹他州。
二、形态特征不同
1、鸭嘴龙:它们的腿部有三根趾头,后腿长而有力,前腿则较小且无力。鸭嘴龙许多种类的最大特征就是头上密布的冠饰。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状吻端,故名。
2、副栉龙:它们的前肢比其它鸭嘴龙科恐龙的前肢短,并拥有短而宽的肩胛骨。而股骨结实,沃克氏副栉龙模式标本的股骨长达103公分。副栉龙上臂与骨盆都很粗壮。
三、生活习性不同
1、鸭嘴龙:虽然它可能四足而行,大部份古生物学家相信所有的鸭嘴龙是以二足行走,使身体保持平行姿态,而尾部向后保持平衡。没有人再相信鸭嘴龙在水中生存,虽然有可能躲避霸王龙的攻击,但它偶尔快速的游行逃脱。鸭嘴龙体型较爱德蒙脱龙稍小。鸭嘴龙主要以柔软植物、藻类或软体动物为食。
2、副栉龙:副栉龙的前肢十分健壮,既可以在行走的时候用来支撑身体,又可以用来游泳和涉水。它们以植物为食,在进食的过程中,副栉龙会利用非常敏锐的感觉保持的警惕性,一旦发现敌害靠近,它们就会迅速地逃离。
副栉龙灰暗的皮肤也是躲避肉食性恐龙袭击的有效工具。当它们置身于暗夜或丛林中,就像变色龙一样,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很难被掠食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