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榜进士
开放分类: 教育、科举、历史
liǎnɡ bǎnɡ jìn shì
即进士。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
三进士
开放分类: 京剧、剧目
京剧剧目
[编辑本段]
这是一出以老旦为主的戏。又名《八珍汤》。
剧情梗概
[编辑本段]
明代故事:文士张文达为了入京赴试,向周、常两富户借了盘费。事后,张妻孙淑琳无力偿还,周、常两家将其二子朱砂贯、孔凤缨抢去,后均中进士。孙淑琳离家寻夫,病困洛阳,卖身入知府常天保家为奴。孙为知府夫人做“八珍汤” ,夫人嫌不适口,怒加责打。在孙去退还误收通判周子卿(即孔凤缨)寿礼时,周妻看出孙有隐痛,再三追问,才发现孙是周子卿与常天保(朱砂贯)之母。子卿去常府认母,常天保怕失体面,不肯相认。兄弟二人相争,扭至巡按衙前。谁知巡按恰是张文达,遂将孙淑琳接来。常天保夫妇愧悔自责,一家重得团圆。
到了清朝,会试即进士会试,乡试即举人试,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提供住宿、答题的场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落选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重要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三甲,甲就是只分三个等级: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两榜,就是贡士榜、进士榜。
两榜进士:即进士。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
明、清时有的官员为“两榜进士”出身,许多人误以为第一榜中举人,第二榜中进士,故称为两榜进士出身。事实上“两榜进士”其实实是甲、乙两榜的合称。
旧时秀才参加乡试,发榜时榜上有名者得中举人,此榜称为乙榜。举人赴京参加会试,发榜高中者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第,故得中进士之榜称为甲榜,而中举人之榜称为乙榜是相对进士甲榜而言的。
两榜进士是进士的意思。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发展进程: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道,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真进士科。元朝时候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
问题一:两榜进士和进士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强调两榜进士 两榜进士,即进士。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
科举制度各朝均有不同
明清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大体是一致的,其中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县试和府试分别由本县知县和知府主持,府试及格者称为“童生”。清朝的县试多在二月举行,府试多在四月份举行。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又可以称学台、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重要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
问题二:两榜进士到底指的是什么? 开始读书并没有取得功名的叫童生,童生们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秀才,又叫生员。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每个省的生员、监生、贡生等参加在各省城举行的三年一次的乡试,合格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试举人的榜称为乙榜,又叫乙科、一榜。举人在乡试后的第二年在京城参加由礼部主办的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再举行殿试,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中了称为进士。殿试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录取。第一甲录取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进士榜称为甲榜,或称为甲科、金榜。所以“两榜进士”就是针对甲榜和乙榜所说的,即考中举人,中间中了贡士,再接着考中进士,就是“两榜进士”了。
问题三:什么是两榜进士? 即进士。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
问题四:两榜进士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科举是很难很难的,首先你要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重考试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然后再参加同乡乡试,会试,殿试上榜后才能得官,所谓两榜进士既乡试中举成为举人者参加会试殿试中进士者。所谓两榜进士就是进士的意思。
问题五:“两榜进士”中的“两榜”是什么意思 唐朝时期,进士会试分甲、乙两科,即称为“两榜”。到了清朝,会试即进士会试,乡试即举人试,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科举制度中由举人而考中进士的别称,亦称“甲榜”。举人、进士各为一榜,合为两榜。甲与乙对立而言,取中举人称乙榜,亦称一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