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嫦娥,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据西汉著作《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2、在故事衍化中嫦娥演变成了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羿(大羿、后羿是否同一人存在争议)之妻,其美貌非凡。据说“嫦娥”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在东汉之前,无任何资料显示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羿之妻。
3、据说嫦娥与羿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因偷食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李商隐的《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二侵”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李商隐是晚唐朦胧派诗歌宗师,其作品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文学价值非常高。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就是镶嵌着云母的屏风。云母,是一种透明有光泽的板状晶体矿物,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深,暗淡。长河,是指银河。晓星,启明星。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诗人的心也似乎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天色将晓,又一个失眠的夜晚过去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海青天,是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对着碧海青天夜夜孤寂,即使是成仙的嫦娥,只怕也有些后悔当初独自偷了灵药。
这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心境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有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是比较贴合的。
嫦娥的意思:
1.后羿的妻子姮娥。
2.相传一女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飞升月宫,成为仙女。
3.比喻月亮;月光。
嫦娥 [cháng é]
引证:
颜延之 《为织女赠牵牛》诗:“婺女俪经星, 嫦娥 栖飞月。”
韦庄 《谒金门》词:“天上 嫦娥 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何景明 《明月篇》诗:“河边织女期七夕,天上 嫦娥 奈九秋。”
《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寂寞 嫦娥 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详“ 姮娥 ”。
唐寅 《掏水月在手》诗:“玉纤弄水金钿湿,要捧嫦娥对面看。”
近义词:
一、月亮 [ yuè liang ]
释义:(名)月球的通称,是地球的卫星,本身不发光,它的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二、月光 [yuè guāng]
释义:月亮的光芒。
引证:
《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 毛 传:“皎,月光也。”
孟郊 《遣兴联句》:“我心随月光,写君庭中央。”
《宋史·陆佃传》:“﹝ 陆佃 ﹞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
朱自清 《荷塘月色》:“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意思是: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原文: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终身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牛李党争的实质就是太监当权,本诗就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宪宗的皇权旁落。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嫦娥》即是“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类诗的典型。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释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又名恒我、姮娥、常娥、素娥,羿之妻,因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嫦娥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商朝卦书 《归藏》。而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东汉时期,嫦娥与羿的夫妻关系确立,而嫦娥在进入月宫后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回归为女儿身。
汉画像中,嫦娥人头蛇身,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上饰有倒钩状细短羽毛。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被描绘成绝世美女。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把宠妃张丽华比作嫦娥。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用嫦娥夸赞邻家少女不可多得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