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曝光的原理就是通过减缓光圈的闭合速度,让更多的光线进入CMOS感光元器件,从而让照片更加清晰的一种拍照手法,多用于夜景、暗光静物、流水等拍摄题材。
由于在进行长曝光时,相机需要在1秒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持续获取光线,所以拍照过程中必须保持相机稳定。
手机的长曝光和相机相同,所以想要用手机拍摄长曝光的照片,首先要使用三脚架来稳定机身。
由于手机没有设计三脚架专用的1/4英寸云台接口,所以同时还需要一个手机夹来连接机身和三脚架。
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使用其它方式来保持机身稳定,比如找两个砖块夹住机身,或者将手机背靠在固定的物体上也可以。
总之要保证拍摄过程中机身不能晃动,否则拍出的照片就模糊了。
现在一般智能手机都有“专业模式”,大多都可以调节快门速度。
通常有灯光的夜景曝光时间在1.5秒左右,如果没有灯光的话可以选择3秒甚至以上的超长曝光。
使用长曝光时应该注意将ISO感光度调节到100,避免因为自动感光而导致照片过曝。
长曝光除了拍摄普通的夜景之外,还可以用于拍摄夜空的星星。
比如有的手机就支持超长曝光来拍摄星轨,如果配合专业的赤道仪甚至可以在野外拍摄银河。
可以说长曝光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拍摄技巧,而且十分简单,即使是手机用户多练习几次也能轻松掌握。
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操作:
1、打开苹果系统自带的相机,可以看到最上方有一个像太阳一样的按钮,点一下打开其实是开启了实况模式,也就是Live
Photos(动态照片),系统会将拍摄前1.5秒和拍摄后1.5秒画面合并起来,并且保留声音。当被拍摄的是高速运动的物体时,自然就能得到“长曝光”的效果。
2、当然,这种系统自带的长曝光并不能自己调节快门速度等参数,如果被拍摄的物体运动得没有那么快的话,拍出来的效果可能和静止的也没有太大差别,是得不到如下图的这种效果的。
3、那么,就可以尝试使用第三方的相机app了,这里推荐一个叫做“慢快门相机”(Slow Shutter)的app,是专门为了拍摄长曝光而生的一款手机软件,在App Store里可以找得到,如果要收费的话可以去某宝上花几毛钱买一个。
4、打开设置可以看到有三种模式:动态模糊、灯光轨迹和低光模式,这个根据现场拍摄情况而定,感光度、快门速度和ISO参数都是可以自定义的,快门速度越慢得到的轨迹越长。
5、掌握了两种方法就可以自己去尝试着拍拍看长曝光啦,其实实现起来一点儿也没有想象的难。
拓展资料
1、曝光就是光圈、快门和感光度ISO的组合。可以这样认为:光圈(值)大小其实就是那个小圆窗户开多大,快门(速度)就是窗户打开多久。假设窗户只打开1/4,时间为4秒钟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很显然,窗户打开一半,时间2秒钟也能让底片正确曝光,因为1/4*4=1/2*2=1,进光量都是一样多。
2、同样的,如果窗户全开,曝光时间就只需要1秒了。
假若一个镜头光圈全开为F4,用摄影行话来说,光圈F4快门速度1秒为正确曝光值,那F5.6和2秒以及F8和4秒也同样能得到准确曝光的图片。
重要结论:一张正确曝光的图片可以有N种不同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组合。
长曝光是选慢快门的一种曝光方式。可以把光线暗的景色拍得更清晰,也可以拍出如梦幻般的画面。下面整理了一些长曝光摄影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让时间的脚步现身
在长时间曝光下拍摄运动中的东西,往往能拍出物体模糊的轨迹,不管是光轨、人影、流云或是星轨,那都是时间流逝的某种证明。人们总是说 时间看不见也摸不着,殊不知在慢速快门的捕捉下,还是能让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现身”,正是如此,这也是以静态影像描述岁月流逝的常用手法。
2.溪水变丝绸
一般到山中看瀑布或溪水,能看到水自然的流动、溅起的白花等,不过喜欢欣赏风景照的朋友,想必曾在杂志或别人的作品中看到过流水如丝绸质感般的照片。明明肉眼看到的流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拍出来会变成那样呢?这就是长曝光施展的小魔法!
3.流变车轨
夜晚也是长曝光创作的好时机,一方面是因为夜晚光线环境较差,在不拉高ISO的前提下,需要更长时间的曝光,才能让画面能有足够的亮度,而夜晚户外又分静态光源,如街灯,和动态光源,如车灯等,利用长曝光的手法进行拍摄,最有趣的是能将动态的汽车灯幻化为一条条缤纷的光轨,有的甚至会有种时空穿越的'虚幻感。
4.路人变“隐身”
来到一个景点想拍摄它漂亮的风光,却又因周遭熙来攘往的人让你觉得备受干扰?这时候你是否想过,可以使用长曝光的方法,让这些人都从画面中消失呢?将相机的光圈调小,ISO值调低,来进行长时间的曝光,行色匆匆的行人会因为移动速度过快、曝光不足而消失在画面中,而拍出“无人”的效果。就像达盖尔1838年拍摄的那张巴黎街头的照片,花了10分钟曝光的结果是,除了一个停留在一角擦鞋的鞋匠有留下身影外,其他人皆“消失”。
5.拍出更细致的黑白世界
对于黑白摄影有兴趣的朋友,当然不能错过用长曝光来拍摄黑白作品,相比一般的拍摄,利用慢速快门拍摄的黑白照片在阶调性上更精细,层次也会比较丰富。由于没有色彩干扰,也能使得画面的架构、被摄物体的形状更加突出鲜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使读者更容易阅读影像中蕴藏着的一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