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冒号。
冒号是行文中常用标点符号之一,英文半角作“:”;英文全角作“:”;中文全角作“:”;中文半角作“:”。
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在数学语言中:表示两者的比值关系,如1:2,x:y,f(x):g(y);表示两并量的双点积,如ab:cd=(a·c)(b·d)。
由来
中国古代句读符号中无冒号。现行标点符号中的冒号,形式和用法是从西方引进的,而名称是使用表意词,具有独创性。“冒”字有“隐起”和“统括”的意思。如“冒头”“冒子”指文章、话语的开头部分或引子。“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体”,鲁迅在《彷徨·孤独者》所说的这句话有助于理解“冒”字的含意。
冒号在1919年前后曾使用过多种名称:句断意连之号、冒号、冒引号、集点、集号、叙点、续号、叙述号、结号、综号、两点、爽殿、重点、扎点、可仑。胡适曾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1916年)一文中建议采用“:或”形式的冒号,所使用的名称为“冒”。
前一种是西式冒号,后一种是把西式冒号的两个圆点改成两个中式尖点。钱玄同在《句读符号》(1918年)一文中建议采用的西文留种标点符号包括“‘:’冒或结”。“结”字显然指总结上文。冒号的形式和名称是1919年《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正式确定的。
~ 英文符号叫Tilde,(意思是颚化符号,鼻音化符号,代字号),中文俗称波浪号。
波浪号(~)是一个有许多用途的标点符号。原本,它是做为缩写符号的一个字母,但亦有做为变音符号或单一文字的用途。在数学上,它是代表等价关系的数学符号。在最后一个用途里(尤其是在辞书学里),它有时会被当做代字号。
C/C++ 语言中,~又是一种运算符——二进制的“按位非”运算符。例如:int x = 0x79; 写成二进制01111001; ~x运算结果是10000110。也就是说:某位是1,就变0,是0,就变1。
扩展资料:
在语言里,波浪号是放在字母上的一变音符音,用来表示发音的改变,如鼻音化。在希腊语的多声调拼写法里,波浪号为抑扬符号的变体。
它被当做缩写来使用于中古拉丁语的文书上。当「n」或「m」跟在一母音后时,它常常会被忽略掉,而将波浪号放在前一母音上面来表示此一忽略子母。
这是波浪号被用来表示鼻音化的起源。直到17世纪为止,用以忽略「n」或「m」的母音上之波浪号持续被用在法语出版书籍上以缩短文章的长度。波浪号偶尔亦被使用在其他的缩写上,如字母「q」上来强调单字que(那)。
…是省略号,标点符号的一种,用于省略原文的符号。即“……”,六个点,占两个字的地位。整段或诗行的省略,可用“…………”。可用于引文的省略,列举的省略。说话断断续续,也可用省略号标示。用在表示节省原文或语句未完、意思未尽等。
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可有可无的不保留,如果有助于表达文意,可酌情保留。一般情况,句末点号保留,顿号不保留,逗号和分号是否保留看需要,看是否有停顿。避免在省略号前后同时保留两个点号,或前或后只保留最需要的一个,前面保留了,后面就不要再保留,反之亦然。
现代汉语中,“•”叫间隔号。
间隔号是标点符号的一种,主要用来表示某些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也用来表示书名与篇(章、卷)名或朝代与人名之间的分界。具体用法有以下5种:
1、外国人和一些非汉族人名内部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例如:诺尔曼·白求恩、爱新觉罗·玄烨。需要说明的是,外国人名如果是外文缩写字母与中文译名并用,外文缩写字母后面不用中文间隔号,应用下角点(齐线小圆点)。例如:E.策勒尔‖D.H.劳伦斯。
2、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用间隔号标示。例如:《左传•曹刿论战》《史记·项羽本纪》。
3、诗的标题、词的标题与诗体、词牌名之间,用间隔号标示。例如:《七律·登高》《江城子·密州出猎》。
4、节日或事件,代表月份的数字和代表日子的数字之间,用间隔号标示。例如:“一二·九运动”。用月日数字表示历史事件或节日,如果是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要用间隔号,并且加引号。其他月份则不加间隔号。例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
5、用几个并列词语做标题,各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间隔号标示。例如:《人性·法律·社会》《信号·符号·语言》《人·兽·鬼》。
间隔号是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里的16种标点符号之一。间隔号的形式为“·”,用在被隔开的词语中间,上下居中,占一个字的位置。
:是冒号。
冒号是一种标点符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作用
1、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如:“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会了。”在书信、公文中常常出现。有人时常忽略称呼语后边的这个冒号,容易将它写为逗号。
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
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但是,当某某人说的前后都有他的原话时,那么某某人说的后面就不能用冒号,而应该用逗号。
“大桥快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用途
一、用于书信、讲话稿的称呼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二、在采访、辩论、座谈、法庭审讯等言谈的记录中用于说话人名之后,以引出说话内容。
三、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四、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
是省略号。标点符号的一种,用于省略原文的符号。即“……”,六个点,占两个字的地位。整段或诗行的省略,可用“…………”。
可用于引文的省略,列举的省略。说话断断续续,也可用省略号标示。用在表示节省原文或语句未完、意思未尽等。
符号沿革:
我国传统习惯在书面上用“上略”“下略”等表示省略,早先翻译西文有人用“此语未完”代替原文的省略号。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虚线”即省略号表示“语不尽”或“语中辍”。
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删节号”,形式为(……)。1930年《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改称“省略号”,沿用至今。
汉语省略号的基本形式为位于中线的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工具书和科技文献有时用三个小圆点,占一个字的位置。
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用12个小圆点表示,自成一行,占四个字的位置。省略号不拆开移行,六连点要排在同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