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谦称。
“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谦称;旧时以修身,悟道,一般不与世俗人来往,选择在山水美好之地参悟自然、宇宙规律之人;
还有以易经、卜卦、八卦、风水、数理、五行算命为职业的人,也称“山人”。
扩展资料:
出现背景
在中国儒道两家文化的浸润之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得意时出将入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目标;
前者虽然是读书人的追求目标,但后者亦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称其为“隐士”。 然而,从唐朝开始,山林也渐渐成了名利场,隐士改头换面,一心只想以“隐”入仕,他们纷纷以“山人”的面目出现了。
山人一般指隐士;又指山野之人,谦称;旧时以卜卦、算命为职业的人,有时也称“山人”。多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文人墨客的别号中。
谦称,山野陋士。
山人最早见《左转.昭公四年》“山人取之”。后把隐士称为山人墨客,隐居之地称为山中,隐士自称山谷臣或山人,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自称山囚,隐士的便帽称为山巾,隐士之妻称为山妻。
这是三国时候诸葛亮爱说的一句话,在《收姜维》等戏曲中多次出现。“山人”,指山野之人,因为他原来“躬耕陇亩,不求闻达与诸侯”(亲自在天地间耕种,不求在诸侯之间闻名显达),故称隐士。全句话的意思是,山野之人我自有好的办法。
从明代开始,“山人”这一称谓有了特定的意义。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里这么说:“山人之名本重,如李邺侯仅得此称,不意数十年出游无籍之辈,亦谓之山人。
“山人”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渐渐和从前隐居山林的隐士拉开了距离,虽然他们也是读书人,不少也被社会以高人异士视之,不过他们的本质却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伪君子,他们或依附于达官显贵,或奔走于将门相府,他们披着“山人”的外衣,却以追求荣华富贵为目的,深为时人所鄙视,直到最后将“山人”这个词弄成了深含贬义的词。
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山人”已经成为了“丑陋”的代名词。他们沽名钓誉,四处游走,恬不知耻地署名“某某山人”推销自己,甘当帮闲和打手。于是隐士一天天少下去,“山人”则一天天多起来,最后“山人”成为一个十分可笑而又可耻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