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盛唐作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巅峰王朝成为后世的楷模,唐王朝自李渊建号到朱温篡唐,前后近三百年,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等几个辉煌时代,国力堪称当时天下第一。
那么,这么强大的一个帝国是如何走向衰亡,它衰兆乱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说起来唐朝的衰落,很多人都会想到“安史之乱”,这场由藩镇节度使发动的军事叛变,直接导致唐王朝人口锐减,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唐中央威信扫地,军阀割据无可逆转。
说起来藩镇割据真正形成,最初还要追溯到唐玄宗时代。那时候唐朝军队开始实行募兵制,建立军镇节度使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从唐玄宗册封十位节度使开始成熟的,史称“天宝十节度”。这种制度使得唐朝军队战斗力暴涨,当时唐朝一个藩镇可以压制一个甚至几个敌国部落,大唐军事鼎盛由此而来。
但是,这种制度却也导致藩镇割据,因为节度使具有本军镇的全部军政人事财务大权,他们招募军队忠于自己,选拔精锐称为“蠢猜袜牙兵”,其实力甚至超越了唐朝中央军。
可以想象,这种藩镇如果造反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安禄山就是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实力堪比半个唐朝。
安史之乱后,后代的唐朝皇帝都没有能力改变藩镇割据,使得这种情况终于毁掉了唐王朝。
除了藩镇割据,中晚唐中央政府也出现了严重危机。
其一为党争,以著名的“牛李党争”为最。牛李党争是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派朝中大臣相互倾轧,互相攻击,相互掣肘,最终演变的连皇帝都无奈的派系斗争。
牛李党争维持四十多年,历经五朝,影响从中央波及地方,渗透到帝国的基层,对于唐王朝衰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为宦官专权。中晚唐宦官专权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宦官集团不但可以左右皇帝废立,还与中央禁卫军勾结,甚至与外藩勾结,形成了自内而外的强大政治共同体。
有人说唐朝灭亡源自宦官专权并非没有道理。
唐王朝在设计之初学习了很多隋朝的先进经验,比如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等等,但是,唐朝统治者没能将这些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
比如科举制度,唐代科举制度虽然使得寒门庶族有了晋升的途径,但是,过去的世家大族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相反,他们利用自己家族的学术和资源优势,试图垄断科举晋升的道路,这直接导致寒门庶族与旧世族的矛盾激化,“牛李党争”就是这种矛盾的直接体现,而历代唐朝皇帝对此无能为力。
又比如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始作俑者就是唐朝皇帝自己,但自唐玄宗被藩镇割据搞的狼狈不堪之后,历代唐朝皇帝对于藩镇便无能为力了,即便有个别君主曾试图削藩,带激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至于宦官干政,更是唐朝皇帝自己酿的苦果,唐代宗时期为了分宰相的权力而设置了枢密使,由太监担任长官,与宰相一起商讨军国大事,这一招直接在制度上给宦官专权以保证,使得中晚唐宦官骄横跋扈,无人可制,甚至能气死皇帝,再立新君。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发现,唐朝统治者自唐玄宗以后就没有建立起来一个完善可靠的制度维持国家运转,藩镇和枢密使都是饮鸩止渴,挖肉补疮,科举制度不健全,唐朝皇帝也没有什么作为。
不得不说,唐朝建国之初太顺利,隋朝留的资源和经验太丰富,使得唐太宗一朝可以顺利实现治世。武则天作为一个过渡人物做的很不错,可惜她的身份使得她的执政理念始终无法成为主流。
在社会变革国家转型的时候,是真正考验执政者能力的时候,但从唐玄宗以后历任唐朝皇帝都没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最终,大唐帝国走向了衰亡。
大唐帝国从隆盛走向衰败的原因是什么?与哪些因素有关?李隆基早年以其卓越的才能相继剿灭韦后,太平公主之乱,自武则天以后长达七年的高层动荡趋于稳定,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开元年间,李隆基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先后提拔姚崇,宋景,张九龄担任宰相,军事上对吐蕃,南诏,突厥持续用兵,国力不断上升,达到世界巅峰!天宝以后,天下太平,李隆基年事已高,处理朝政力不从心,加之儿子们为争夺储君之位,相互攻讦,自己亲手宰了三个,年迈的皇帝逐渐厌倦政治。武惠妃死后,杨玉环进宫,老皇帝夜夜笙歌,荒淫无度,后宫费用团察入不敷出,加重民间怨气,内政基本交由右相大奸臣李林甫处理,朝塌枯茄堂大臣靠边站队,损害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李林甫死后,杨玉环哥哥杨国忠继任宰相,过之而无不及,唐朝政治陷入腐败的恶性循环,引发民间极大不满。唐玄宗提拔粟特人安禄山担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下骄兵悍将达30万,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大唐由盛转衰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重原因造成的结果,但这个历史恶果没有人敢于承担,最后杨玉环背了这口历史黑锅!安史之乱摧毁了盛世,之后虽然被平复但大唐再也没有盛世气象,地方豪强层出不穷,中央统治愈发没有力度以致唐灭,天下战乱无穷。皇权威严扫地,李唐皇帝被外来强藩和宦官操作于手心,肆意废立。
地方上,败携除南方地区尚算忠诚,北中国已经陷入藩镇林立的局面。中央控制的地区日益减少,收不上税,自然谈不上供养一支可以平叛的中央军。府兵制瓦解后,南衙16卫率先成为空壳,很快北衙禁军也四散。后期进入长安的神策军又被宦官掌控。唐朝政局在晚期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直到黄巢起义,彻底打碎了这一切。最后在白马驿,李唐朝堂几乎被朱温屠戮一空,徒留后人感叹。
大唐帝国在当时是世界上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也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和高度繁荣的经济,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不管是商人和外交使节,无不以能成为中国人为荣。当时,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如广州、扬州、泉州的等城市,外国侨民就各有10——20万人以上。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是一个高度自信的王朝,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平等相待,一幅海纳百川和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与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像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波斯、日本、朝鲜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担任官职的。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配者歼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大唐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影响至今犹存,唐帝国的光芒是如此深刻的照耀着中国和世界的史册。
贞观时期的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商业四通八达,农业连年丰收,工业技艺精湛,各行各业都是兴旺发达,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一个让中国人魂嫌丛牵梦萦的大唐盛世王朝激荡着多少读史的心!
贞观之治的时候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物阜民丰,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大唐王朝。唐帝国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培冲东北、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今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