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起源是由爬行虫类进化成鱼类。
恐龙的发展是为了适应陆地,长出了前肢和长尾。
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说法,大致是行星撞击地球、后代延续不下去和火山爆发等。
1、起源: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在古代期间大约五亿七千万至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柔软无骨的生物演变出具有体内骨架的鱼类;鱼类又产生了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并接着演变出爬行类。其中一支爬行类演化为初龙类。最早的恐龙出现大约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前,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能够直立。
2、发展: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与恐龙有较为可靠的亲缘关系。初龙的代表--植龙。但是后来因为天气越来越干旱,水中的恐龙不由的来到岸上,在岸上因为前肢短后肢长的缘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它们便改为用后肢走了。由于姿态改变了,移动速度也变快了,这对进化恐龙是关键的一步。不过,当时因为身体条件不完善,还不太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里度过的,一旦身体结构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龙就出现了!据说,恐龙的祖先是一种小型的初龙名叫“派克鳄”。体长约60——100厘米,由更早的半水生动物进化的,拖着一条笨重的尾巴,长着一双比前腿稍微长一些的长腿。久而久之,派克鳄进化成了恐龙。
3、灭绝:
1)行星撞击理论: 铱在地球上含量很少, 但在白垩纪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丰富份量, 使人猜想乃行星撞击所留下;
2)哺乳类动物的出现: 到了白垩纪未期, 素食恐龙被肉食恐龙吃尽之后,只好相互残杀, 同时小型哺乳类动物也因为过度饥荒,盗取恐龙的卵,并藉此为生.恐龙的后代受到严重威胁;
3)火山爆发理论: 白垩纪未期火山频密活动带来慢性灾害,大量的火山灰喷发出来, 经常把成群的古生物淹没,大气层逐渐昏暗,植物枯萎,动物亦相互猎杀而同归灭亡.
恐龙,是一度主宰过地球的爬行 动物 。目前查明已知恐龙种类约800多种,形状分成两大类,即龙盘目和鸟盘目恐龙。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恐龙 历史 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用。
恐龙历史资料简介
目前查明已知恐龙种类约800多种,形状分成两大类,即龙盘目和鸟盘目恐龙。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钝,有的灵活;有的在陆地爬行,有的跳跃奔走,有的腾空而飞。近几年来,一股挖掘、研究和开发恐龙的热潮已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并且已经引起了 生物 学家、 地理 学家、社会学家乃至哲学家的高度关注。
世界恐龙资源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加拿大、蒙古、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中国最著名的有湖北郧县、内蒙古二连浩特、河南西峡、四川自贡、云南禄丰、广东河源等6个地方。而真正可以同河源市比拟的,只有湖北郧县。专家实地考察发现,河源市与湖北郧县的恐龙资源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首次发现恐龙蛋的时间,都是在70年代,而真正大量发现,同样在1996年3月;二是湖北郧县1997年7月发现恐龙骨骼化石,经专家鉴定这是“国内首次、 国际 也十分罕见的龙蛋化石共生地”,而河源市在1999年7月发现龙骨化石,成为全国第二个龙蛋共生地。
有关“恐龙”的资料 :
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 收藏 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 探险 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 国学 者译之为“恐龙”。
“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西藏、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
现已发掘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一般认为恐龙是从始鳄类中的假鳄类里分化出来的。最初的恐龙是一些两足性食肉恐龙,至三迭纪末期时,恐龙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罗纪晚期时,恐龙类大大发展,其种类和数量均超过三迭纪时的先驱,并成为地球上真正的统治者。还出现了广泛的适应辐射。
“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
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
(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
(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
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
(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
(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
(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
(四)剑龙亚目:剑龙等。
(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恐龙在距今6000—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动物类群神秘而不可思议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众多学者对其原因的推测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当今科学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几种解释有:小行星撞击说(贝克莱理论)、周期性绝灭说(复仇女神说)、气候恶化说、群落演替说等,诸解释之所以未能被公认,主要原因是它们均不能自圆其说,不能尽善尽美地解释恐龙为什么在大约50~100万年的时间里全部绝灭了。
初中《动物学》课本上记述恐龙等很多爬行动物的绝灭的原因,属气候恶化说,是一种渐变论观点。质疑者认为恐龙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对各种环境相当的适应能力,否则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气候恶化应当是逐渐的、或是局部的,恐龙对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适应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气候的重大变化,恐龙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即使地球气候恶化会导致恐龙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并非都是这样,仍有一些小区域的气候没有多大改变,那里的恐龙不会与别处的恐龙“同时”灭绝。总之,恐龙绝灭的真正原因还不太清楚,相信会有一天揭开恐龙家族覆灭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恐龙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
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视阔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奔跑时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公里/小时,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
多数恐龙为植食性,食量很大,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达一吨以上,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据统计,每100只恐龙中,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龙。
恐龙属卵生动物,少数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时期,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卵径80~300毫米,卵壳厚2~7毫米,多借助阳光孵化,少数可能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不全,软弱无力,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被称为“慈母龙”)。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少数可长寿达百年之久。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恐龙是“变温动物”,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的。”著名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巴克研究认为:变温动物的能量转换速率低,骨头中的钙一磷交换场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温血动物的骨头中具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能量代谢的需要。巴克在比较了蜥蜴、恐龙和哺乳类的长骨磨片显微构造之后,认为恐龙可能已有了“恒温装置”。恐龙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热量,通常依靠长尾、长颈、体表骨板、扩大的鼻道、脑部大型静脉窦散热。
恐龙的体表具有鳞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鸟类那样丰富的色彩,特别是小、中体型的种类,幼体的颜色比成体更耀眼,大型的种类色彩则单调一些;生活在树林中的种类多杂夹着绿、棕或黄色,而旷野里的种类多为黑白图案。
许多人认为恐龙是巨大的、可怕的动物,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龙确实很大(震龙体长达42.67米),但有些恐龙则与鸡大小相近。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龙的特征可记述为:
腰带有臼窝,Ⅱ~Ⅺ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趾骨着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齿,多为植食性,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
新近,在中国、美国等地均发现了属于新生代古新世初期的含恐龙化石的地层,有学者推测:恐龙最后“消声匿迹”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中国的南方。目前 传说 “有人见到了活着的恐龙”,在科学界尚未获得真正的恐龙活体或尸体标本之前,这还是一个谜。
恐龙统治了地球大约1.74亿年,以下是我对它们 历史 的了解。
恐龙作为一个种成功的动物群体,出现于2.4亿至2.3亿年前,并统治着世界长达1.74亿年之久,直到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在这段时间里,恐龙从一群只有狗或马那样大小的生物,进化成了曾经存在于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食肉恐龙体型缩小,并进化成鸟类。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只有非鸟类的恐龙灭绝了。(在本文中,“恐龙”指的是非鸟类恐龙,除非另有说明。)
在恐龙存在的大约1.74亿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时期(2.519亿年前至1.93亿年前),它们在“盘古大陆”的这片超级大陆上漫游。但当小行星在白垩纪末期(1.45亿至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时,各个大陆的位置与今天的大致相同。
最古老的恐龙化石可以追溯到2.31亿年前,来自阿根廷西北部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省公园,包括埃雷拉斯龙和伊德罗梅乌斯龙。
根据恐龙学家对恐龙生长速度的研究,发现恐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最初,恐龙并不像与它们生活在一起的类似鳄鱼的祖龙那样多样化。事实上,恐龙并没有一出现就拥有绝对的统治力,类似鳄鱼的祖龙统治了三叠纪。随着三叠纪末期祖龙的灭绝,恐龙幸存了下来,并接管了地球上的一切。
“恐龙”一词在希腊语中是“可怕的蜥蜴”的意思,它是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42年创造的。根据古生物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21年,科学记载的恐龙物种有1545种。每年大约有50个以前未知的恐龙种类被记载,这意味着每周就大约有一个新发现的恐龙种类。
所有的这些恐龙都属于三个类群:鸟臀目、蜥脚形亚目和兽脚亚目。
鸟臀目恐龙包括有喙的植食性恐龙,如剑龙、鸭嘴龙。以及有角的恐龙,如三角龙和甲龙。其中一部分鸟臀目恐龙用四条腿走路,而另一部分则用两条腿走路。
蜥脚形亚目恐龙是一种颈部很长、“大腹便便”的恐龙,它们头部很小,四肢呈柱状。这一群体包括蜥脚类恐龙,如梁龙。它们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
兽脚亚目恐龙是一群食肉恐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中的一部分改变了饮食习惯,变成了草食或杂食性恐龙。兽脚亚目恐龙包括霸王龙和迅猛龙,还有鸟类恐龙。鸟类恐龙是从小型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
那么,这些群体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呢?这有待商榷。鸟臀目恐龙臀部的耻骨指向向后,因此被称为鸟臀恐龙。然而,它们不是鸟类的祖先,兽脚亚目恐龙才是。与此同时,兽脚亚目恐龙和蜥脚形亚目恐龙的臀部和“爬行动物”的臀部非常相似。《恐龙的重新发现》一书中提及,现代鳄鱼和蜥蜴也有这种臀部。
历史 上,人们认为兽脚亚目与蜥脚形亚目恐龙,和臀形爬行动物之间的关系比鸟臀目恐龙更密切。然而,《生活科学》此前报道,2017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基于对74种恐龙的分析,认为鸟臀目恐龙和兽脚亚目恐龙的关系更近。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大部分时间,这是一个地质时代,从2.52亿年前持续到6600万年前。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恐龙是由三叠纪时期的小型恐龙祖先进化而来的。当时的气候恶劣而干燥,恐龙们面对来自类似鳄鱼的祖龙的竞争达数千万年之久,最终在泛大陆开始分裂时占了上风。当时,火山沿着大陆的裂缝爆发,导致全球变暖和祖龙的大规模灭绝。
在侏罗纪时期(距今一亿一千三百万到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恐龙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有些恐龙体型很大,例如,最早的泰坦巨龙可以追溯到1.6亿年前,它重约15吨,身长超过15米。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恐龙包括雷龙、腕龙、梁龙和剑龙。
在白垩纪时期,随着大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恐龙的统治地位继续存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恐龙包括霸王龙、三角龙、棘龙和迅猛龙。记录上最大的恐龙,包括阿根廷龙,也可以追溯到白垩纪。白垩纪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K-Pg)灭绝事件,当时一颗6英里宽(10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在现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留下了一个直径超过110英里(180公里)的撞击坑,该撞击区被称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有些恐龙的体型很大,但有些则很小。有记录的最小的恐龙是一种现存的鸟类恐龙:来自古巴的蜂鸟,身长5厘米多一点,重不到2克。据《自然》杂志2019年的一项研究,已经灭绝的非鸟类恐龙中,最小的是来自中国的一种名为长臂龙的蝙蝠状恐龙,长32厘米,重约306克。
根据在2021年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最长的恐龙可能是一种侏罗纪蜥脚形亚目恐龙,至少有39米长,最长甚至可能达到42米。另一个最长恐龙的竞争者是梁龙,根据新墨西哥自然 历史 和科学博物馆2006年的一项研究,这是一种细长的侏罗纪蜥脚形亚目恐龙,体长可达33米。
最高的恐龙可能是长颈龙,这是一种大约1.5亿年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12米高的蜥脚形亚目恐龙,生活在现在的坦桑尼亚。
恐龙时代生活着许多令人惊奇的动物,人们时常把这些动物与恐龙相混淆,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把翼龙当作一种恐龙。翼龙是一种有翼的爬行动物,这意味着它可以算是恐龙的亲戚,但不是恐龙。鳄鱼目包括已灭绝的和现存的鳄鱼以及它们的近亲,鳄鱼目生物祖龙也不属于恐龙。
此外,中生代的海洋中,充满了海洋生物,包括掠食性爬行动物沧龙、蛇颈龙和鱼龙。然而,这些爬行动物也都不是恐龙。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
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像瘟疫一样蔓延。
二是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
扩展资料:
恐龙的生活习性:
1、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2、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恐龙
先由海洋的一个单细胞生物进化成鱼之后由鱼进化出四肢成为两栖类动物之后两栖类动物逐渐把腮进化掉就成为爬行动物。之后为了逐渐适应陆地生存进化成恐龙。
第一只被命名的恐龙——巨齿龙
大型食肉恐龙,牙齿巨大呈锯齿状,与较长的牙根,固定在颌骨内,牙齿顶端向后弯曲而倒伏,像有锯齿的锋利的刀。他们通常采用小规模的狩猎。第一具巨齿龙化石遗骸是1818年在英国牛津郡石场的板岩中发现的。从那以后,已经有25只之多的恐龙被命名为巨齿龙。其实,这个名称已经给了许多不能清楚鉴别身份的兽脚类恐龙。
在石场发现的巨大颌骨和其他骨骼证明,巨齿龙是一种大型可怕的食肉恐龙。
巨齿龙比两只犀牛还要长,高出一个成年人两倍的高度。它的大嘴里长满大而尖的牙齿,每一颗牙齿的大小相当于当时小哺乳动物的整个颌部。牙齿是弯曲的,边缘呈锯齿状,齿根长在颌骨的深处。这样即使是最激烈的撕咬争斗,也不会使牙齿松动。温和的吃植物恐龙不是饥饿的巨齿龙的对手。除去可怕的大嘴外,它的手和脚上还有厉害的武器--长长的爪。爪用来撕开猎物坚韧的皮,然后把皮下的肉撕碎。
巨齿龙是最早被科学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龙,它是一种庞大的动物,也是残暴地猎食其他动物的野兽。它的头很大,并且在强有力的上下颌中长着弯曲的牙齿,像切牛排的餐刀一样,顶端有锯齿,用于咬食新鲜的猎物。在它的“手指”和“脚指”上长着尖利的爪,具备了这样的武器,巨齿龙能够随时攻击林型的食草恐龙。其遗骸非常破碎,里面可能还混杂其他兽脚类骨骼的破片。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非洲。
1、恐龙是由两栖类动物进化来的。
2、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进化。一是呼吸系统,二是生殖系统。
3、两栖动物虽然能够在陆地生活,但由于肺部发育不全,不能满足自身对氧的需要,还需要由皮肤进行辅助呼吸。也因此,两栖动物的皮肤总是湿漉漉的,不能在干燥的陆地上长时间生活。而爬行动物进化完善了肺功能,依靠肺部呼吸就能够完全满足身体需要,所以爬行动物的皮肤增厚,与完全实现了与外界的隔离。
4、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卵生动物,两栖动物的卵和幼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水,这是因为两栖动物的受精卵没有与外界隔离的卵膜,必须靠水的浮力保持卵的球形形状,也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发育成幼体。幼体出生后没有肺,必须靠鳃进行呼吸。
5、而爬行动物进化出了羊膜卵,卵外层有一层坚硬的石灰质卵壳或柔韧的纤维质卵壳,卵壳内为一层致密的薄卵膜(即羊膜),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水分散发和微生物侵害。卵壳表面有许多微孔,以保持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幼体孵化后,肺部即发育完全。生殖系统和生殖方式的进化,使爬行动物能够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陆地生活。
6、正是因为爬行动物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才出现了恐龙这类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盛极一时的物种。